开云手机

在售楼处排了一天队之后:楼市已跟刚需无关了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1-25
 上上周大多数时间基本上都在看各种数据和研报,楼市和宏观经济、金融市场的都有。看得一言难尽,本想这篇写写数据分析,后来觉得还是算了,直接从具体的现象说事比较容易表达,大家看着也不烦。  于是我就去逛了一些项目的售楼处,因为收拾车又顺便跑了几个4S店,直到周末都还在四处探店的路上。不必担心我转向带货,还是遵循专栏一贯原则,不具体涉及楼盘,说一下看到的现象。 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,或曰春江水暖鸭先知,

  上上周大多数时间基本上都在看各种数据和研报,楼市和宏观经济、金融市场的都有。看得一言难尽,本想这篇写写数据分析,后来觉得还是算了,直接从具体的现象说事比较容易表达,大家看着也不烦。

  于是我就去逛了一些项目的售楼处,因为收拾车又顺便跑了几个4S店,直到周末都还在四处探店的路上。不必担心我转向带货,还是遵循专栏一贯原则,不具体涉及楼盘,说一下看到的现象。

 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,或曰春江水暖鸭先知,如果宏观的东西看得太多,往往脱离了地表,忽略了正在发生的基本面。直接说市场一线情况,你要是想看结论可以直接拖到文章后半段。

  我在过去几天,在售楼处、4S店的经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:一直在排队,并且被销售草率的打发了拉到,原因是他们忙不过来,你要不是提前认筹的,或者早就有了清晰意向的,首访几乎没时间给你介绍,销售们都是顾着马上成交的人都处理不过来,而且因为人满为患,售楼处和体验中心已经超过了负载,大多数人只能站着。

  说到这里你以为我要吹一波楼市飞起大家抓紧系好安全带?不是,我转的楼盘基本上都是高端、大面积、高总价的项目。均价2万上下,总价400~800万之间,大平层、叠拼为主。这个现象是蛮有趣的,咱接着说。

  然后在周末花了一天时间,快速转了一圈市区著名的刚需板块的多个售楼处,却并没有看到同样的景象在售楼处排了一天队之后:楼市已跟刚需无关了,刚需盘12000~14000一平米的地方还是不在少数,实话说人比去年底和春节前要多一些,但售楼处并不拥挤,你想谈一定有人接待,一定有地方坐,也可以随时看样板间;令人多一份担心的施工进度,我去工地看了也都正常在建设。

  刚需盘跟高总价项目这一圈转下来对比,不能说冰火两重天的差异,但是刚需住宅在豪宅市场面前也是乏善可陈。要知道去年底那一拨基本上刚需项目的价格已经给打骨折了,优惠空间是给到位了,这两天一问价格也仅仅是略微少了点折扣,价格仍然很实在,现场不算火爆。

  抛开地段、产品、配套、规划,就总价这一条,其实已经是楼市上一条泾渭分明的线,这条看不见却无法逾越的线,就跟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一样。楼市正在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,后来我发现不仅仅是楼市,整个市场环境何尝不是如此。

  4S店加价排队的人居然要几个人对一个销售,我一直没找到过能坐下的地方,倒是有个在这里搞促销的按摩椅品牌销售给我找了个凳子,让我十分感谢,感谢完又感叹不已。越贵的车越得排队,百万以上的车居然更是不知道要等多久,当然便宜的普通品牌家用车的店却是门可罗雀,并且还在持续打折,跟刚需盘一样。

  魔幻吧,花百万买车的人,首付200万以上买房的人,因为销售现场人多没地方坐而都在站着谈,我这里不是一线城市,这种事放到一线城市也是鲜明的对照了。我看到的2月份的数据,居民长期贷款下降459亿,这还是在社会贷款总额增加的基础上出现的,这其中大头是房贷,长期贷款下降这事我也是记忆中头一回,意味着商品房销售的减少,而且由于贷款审批的滞后性,匹配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前两个月房企销售额的断崖式下滑属于“意料之中的意外”了。

  刚才说的那条泾渭分明的线,就是财富的分化。分化到底为什么会拖累经济从衰退中走出来,为什么滞涨的时候,经济不好的时候,大家分化的反而更严重?

  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期,大多数人还能享受到普遍的机会,收入和福利还能赶得上通胀,但是在停滞的阶段,资产的价格增速将普通人远远丢在后面,而通胀又在普通人身后紧追吞噬掉仅有的一点购买力。

  整个经济在过去这些年一直在加杠杆,也的确刺激了发展,又刺激了债务规模,但这东西它有个承受界限,就是大多数人的负债能力是受制于收入上限,以及收入的稳定性的,然而这恰恰是当下非常缺乏的。

  收入跟得上经济增速的红利期,大家相安无事,不过这两年面临疫情带来的不断变化,许多人已经感到吃力了,回报来得比较慢了。哪怕马爸爸说的福报都少了很多,因为加班内卷碰上了裁员降薪,这时候你跟同事比谁更能玩命加班已经没用了。

  比如我们看到的刚需盘为什么不火,政策都给到了,降首付、降息都在路上,但是要付出的成本并没有降低,只是门槛降低了。类似奥运会即使全民都可以报名参赛,不需要积分、不需要历史成绩,我们大家都去参赛也不会改变比赛的奖牌榜,连成绩排名都不会改变,在前面的还是那些常年玩这个的选手。别说滑雪比不过谷爱凌,就是奥运会垫底的选手成绩都碾压其他普通人。

  所以即使降低首付、降低利息,买房的刚需还是要还那么多房贷,拿得出那么多首付才有资格去看房,只要实力没有提升,就负担不起;过去多年的降低门槛刺激刚需进场的效果正在减弱。刚需买房的主体是年轻人,在我国购买首套房的人平均年龄比较低才二十几岁,绝大多数必须要家庭支援才能进入这个市场,同时要负担房贷需要一个好工作。

  还有人问之前有很多人赶上了楼市红利,在便宜的时候买下了房子,这些年也升值了,他们为什么不能进入改善需求的市场?他们的财富已经只是账面财富,失去了流动性,因为二手房市场基本上被锁死了,楼市的金融杠杆基本上只在支持新建商品房就已经不错了。即使少数人能卖掉房子,他们还是面临换房子之后的房贷问题,收入稳定才是根本。

  好工作在当下肯定是稀缺品,甚至工作都是,稳定点收入低能拿到就不错,因为不稳定的收入高随时会被裁员更麻烦。所以年轻人都在考公,去年940万毕业生,今年将破千万,考研成绩刚出来,四百多万人报考,录取人数也创新高一百来万,落榜的是再战还是工作靠内卷已经不够了。

  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收入,刚需会随着房价上涨而减少,因为不存在真正的刚需产品了,起步价已经很高。

  所以无论楼市、车市从去年起就呈现高端贵的销售量走高,其他的走低这样一个情况,当然车市还好些有些普通品牌支撑销售,毕竟总价门槛低。道理是一样的,大件商品距离普通人正在越来越远,因为无论说投资、消费都如此。

  想想日本人,门阀政治和利益群体的抱团,导致上升门槛很高大多数人摸不着,泡沫经济曾经的起伏又导致很多人信心不足。然后就是年轻人选择躺平,其实是没得选择的结果。我看过一个关于日本社畜和御宅的纪录片,其中说到年轻人发现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回馈,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,所以一部分人干脆就停下来了。

  当家庭也给不了普通青年人更多支持的时候,他们自己又面临就业收入不稳的情况,他们的消费意愿自然就没有了,更别说买房。同时原本的高收入群体,收入增速并不低,他们需要把财富做配置,于是豪宅市场又起来了。

  撒币模式有两种:美利坚是在疫情期间给大家发钞票(现金支票),直接到个人或者家庭手里。效果呢乏善可陈,但是能救急,虽然也会通胀,但美元的国际地位可以让全球跟着背负这种通胀。

  另一种模式是搞基建,这个美国也搞过,无论当年的罗斯福新政,还是后来的;搞基建花钱也是我们常用的,因为我们高速的增长需要基础设施,同时这样花钱理论上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收入,收入上来了大家会花钱,于是消费上来了,企业收入又增加了就是刺激经济的良性循环,当然这只是理论上。

  我2018年写过文章分析基建,它就好比一个管道,沿着这个管道货币可以增加供应,有地方花钱。但是这个管道之外是参与不进来,也难以分享收益的,就是这波花钱大多数普通人关系不大,但它可以带来经济增长。

  因为基建是有门槛、需要资源的,我们微观地看,很多基建设施发生在我们周围,包括疏浚一条小河,增加一段绿化,修一段小河堤,盖一个宣传墙之类的,这些很小的生意实际上普通人也没用资源去参与其中,更别说其他的大基建项目了。你没有政策、专业、资金,虽然有些可以去打工出卖劳动力,但收益有限。

  因为财政支出主导的投资,市场化程度不可能非常高,而且预算有了付款周期也很慢,所以无论是普通人,还是小微企业,能参与其中的比例不大,而且参与了也拿不到主要利润,这个很多小工程队的包工头估计深有体会。所以基建这根管道很粗,可以流动的资金很多,但大多数人接触不到,就不太会普遍的拉动收入和消费力的增加。

  但是能跟这跟“基建管道”扯上联系的人群,其收入就会快速涨一波,因为这个管道在撒钱,所以经济越是滞涨,刺激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就越大,意味着跟刺激经济能沾上边的人收入增加就越快,购买力就上来了,然后普通人则主要是收到货币增加带来的通胀的影响,购买力反而下降。

  5G、新能源这类新基建,你说哪个普通人能参与得了?放眼望去普通人就看到了股市上的相关概念,然后发现又被割了一波韭菜,在上一轮刺激和接下来一轮刺激中赚到钱的大概率是两拨人:有资源的和有资本的,资本干不过资源,因为市场化程度低,但是资本随着通胀起码能涨价,这就包括房产。